【廣東話】Cigna 中伏全攻略:點樣避免買保險俾人搵笨?
前言:點解咁多人話 Cigna 中伏?
近排喺香港各大討論區,成日見到有網民大吐苦水,話自己買咗 Cigna(信諾)保險之後中伏,呻到樹葉都落埋。究竟係保險公司真係咁伏,定係大家唔識揀 plan?等我同大家詳細分析下 Cigna 嘅常見伏位,同埋點樣可以精明投保,避免中招!
Cigna 保險常見中伏位
伏位一:隱藏條款玩文字遊戲
最多人投訴嘅就係保單條款寫到九曲十三彎,明明買嗰陣 agent 話包呢樣包嗰樣,到真係要 claim 嘅時候先發現原來有咁多限制:
- 門診次數限制 :有客戶買咗「全年無限次門診」,點知原來每個病症只賠 3 次,感冒睇到第 4 次就要自掏腰包
- 專科轉介陷阱 :話就話包專科,但一定要普通科醫生寫轉介信先得,自己直接睇專科就唔賠
- 物理治療 cap 數 :宣傳話包物理治療,但細則寫明每年最多得 12 節,做完就要自己俾錢
伏位二:賠償比例「縮水」
呢個真係好多人中招!Agent sell 嗰陣會話「賠足 80%」,但原來:
- 要先扣起墊底費(例如 $500)
- 剩低嘅錢先計 80%
- 仲有每年最高賠償額限制
舉個例:你睇醫生用咗 $2000,墊底費 $500,實際賠償係 ($2000-$500)x80% = $1200,即係你自己仲要出 $800,同預期差好遠!
伏位三:網絡診所名存實亡
Cigna 成日標榜有龐大醫療網絡,但實際情況係:
- 所謂「網絡診所」好多都係啲偏遠地區診所
- 旺區嘅網絡醫生好快 full booking
- 有醫生掛名喺網絡但根本唔接新症
有位九龍城街坊分享,最近 Cigna 嘅網絡醫生得返 3 間,仲要全部都要等成個星期先有得睇,急症睇私家等於冇用。
伏位四:加價加到傻
最多人媽叉嘅就係保費加幅問題:
- 有客戶 3 年間保費由 $500/月加到 $900/月
- 每年續保時「悄悄」加 15-20%
- 加價通知信字體細到要用放大鏡先睇到
最離譜係有 case 顯示,有個 50 歲客戶 5 年內保費由 $800 跳到 $2100,但保障範圍反而縮水咗!
點樣避免 Cigna 中伏?精明投保 6 大貼士
貼士一:自己做功課,唔好淨係信 agent
記住!保險 agent 嘅收入來自佣金,佢哋 Sell 得最落力嘅 plan 通常都係佣金最高而唔係最適合你嘅。要做嘅就係:
- 上 Cigna 官網下載完整產品資料表(PDF)
- 重點睇「不保事項」同「條款及細則」
- 比較不同計劃嘅墊底費、賠償比例同限額
貼士二:特別留意「保證續保」條款
好多人中伏位就係以為買咗就一世同價,其實:
- 要睇清楚係「保證續保」定係「保證接受續保」
- 即使保證續保,公司仍然可以調整保費
- 最理想係搵有寫明「保費調整上限」嘅計劃
貼士三:網絡診所要實地考察
唔好淨係信宣傳單張,最好:
- 上 Cigna 網站查詢你住/工作地點附近嘅網絡醫生
- 實際打去幾間問下預約情況
- 可以親身去診所睇下環境同人流
有網民分享經驗,簽約前專登去試咗 3 間網絡診所,發現有 2 間根本已經冇同 Cigna 合作,即刻決定唔買!
貼士四:claim 錢程序要問到篤
好多爭議都係 claim 錢時先發現,記得問清楚:
- 要預先批核定係事後 claim?
- 要填幾多份 form?
- 通常等幾耐先收到錢?
- 有冇成功 claim 到嘅案例可以參考?
有位精明消費者會要求 agent 提供最近 3 個月嘅實際 claim 個案同賠償金額,呢招真係高!
貼士五:留意「冷靜期」權利
根據香港保險業聯會指引,人壽保險通常有 21 日冷靜期,醫療保險就有 14 日。呢段時間內可以:
- 詳細閱讀保單條款
- 搵獨立理財顧問做 second opinion
- 如果發現伏位可以全額退保
記住,冷靜期係由你收到保單正本開始計,唔係簽約日!
貼士六:定期 review 保單
就算而家個 plan 幾好,幾年後都可能變伏,所以:
- 每年續保前重新比較市面其他產品
- 特別留意保障範圍有冇被「縮水」
- 如果健康狀況有改善(例如戒煙減磅),可以要求重新核保減保費
Cigna 邊類 plan 最伏?邊類最抵?
高危中伏計劃
- 超平價住院計劃 :月費 $200-300 嗰啲,通常墊底費高到claim唔到
- 「全包宴」門診計劃 :聲稱乜都包,實情每項都有細微限制
- 沒有保證續保嘅危疾計劃 :可能幾年後加價加到傻或被拒保
相對穩陣選擇
- 高端醫療計劃 :雖然貴但條款較清晰,保障全面
- 有寫明保費調整機制嘅計劃 :例如「未來5年加幅不超過XX%」
- 團體醫保 :透過公司買通常條款較優惠,離職後可轉個人plan
真實中伏個案分享
個案一:專科轉介無限輪迴
陳先生買咗 Cigna 門診plan,腰痛想睇骨科,點知: 1. 先去網絡普通科拎轉介信 2. 普通科話要照X光先 3. 照完X光又話要等報告 4. 報告出咗先肯寫轉介 結果前後拖咗 3 個星期先睇到骨科,期間痛到要自費睇急症!
個案二:物理治療「縮水」
李小姐因為運動傷害需要長期物理治療,agent 當初話「物理治療全包」,實際上: - 每年限 12 節 - 每節限 $500,超額自付 - 指定診所得 2 間可選 最後佢要每星期山長水遠去荃灣做治療,車錢都蝕埋。
個案三:隱形墊底費
退休人士張伯伯買咗份「住院全包」plan,入院做白內障手術使咗 $15000,點知: 1. 先扣 $3000 墊底費 2. 剩低 $12000 賠 80% = $9600 3. 最後自付 $5400 Agent 當初完全冇提過有墊底費呢回事!
中伏後補救方法
如果你已經不幸中伏,可以考慮以下補救方案:
- 向保險公司投訴 :書面形式列明問題,要求合理解釋
- 向保險投訴局求助 :免費調解服務,個案編號#XXX
- 考慮轉會 :比較其他公司plan,但要注意新舊病症等待期
- 社交媒體施壓 :有客戶喺Facebook群組公開經歷後獲特別處理
記住,轉保前要確保新計劃已經生效,避免出現保障真空期!
總結:精明消費 遠離保險伏
Cigna 作為國際保險公司,其實都有佢嘅優勢,例如全球網絡同某些高端服務。問題在於消費者好多時冇做足功課,或者被銷售手法誤導。要避免中伏,最緊要:
✅ 唔好貪平買保障不足嘅plan
✅ 逐項問清條款限制
✅ 善用冷靜期仔細研究
✅ 定期檢視保單內容
希望呢篇文可以幫大家避開 Cigna 嘅伏位,做個精明保險消費者!如果你都有相關中伏經歷,不妨留言分享等大家提防下~